鑑於當前烏俄情勢發展受到各方關注,中華民國國際關係學會於3月10日早上,特別邀請學者專家,以「烏俄情勢反思與前瞻」為題,舉行時事論壇,增進公眾對相關議題的理解。
本次座談會由本會會長暨政治大學外交學系盧業中教授主持,邀請本會理事暨中興大學國際政治研究所楊三億教授、本會秘書長高佩珊教授、本會理事暨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李大中教授、與本會監事暨台灣大學政治系張登及教授擔任與談人,討論當前烏俄情勢與未來可能發展。
楊三億教授首先從俄烏歷史切入提出五點看法:第一,2014年克里米亞危機為俄烏情勢的關鍵轉折點。第二,普丁之訴求可歸納為兩大重點,包括重整烏克蘭民族主義、建立俄國安全緩衝區。第三,當前情勢對其他國家之影響已開始發酵,包括中東歐各國間史無前例的團結,而奧、瑞、芬三國亦開始討論加入北約的可能性。第四,戰事拖越久,對俄國越不利,在西方制裁下,俄國將面臨「國內麵包越來越少的窘境」。第五,若由帝國崩解的歷史角度分析,前蘇聯區域的冷戰幽靈仍持續盤旋。
高佩珊教授由歐盟角度切入指出,首先,美歐在因應烏克蘭情勢上,動員了世界多國一同對俄國進行制裁,不僅東歐國家大團結,歐美更是持續加大對俄的制裁力道。再者,由美、德、英、法四國而言,美國採取全面制裁、英國則是從經濟層面著手,針對俄國寡頭進行制裁;法國方面,總統馬克宏透過外交管道展現領導歐盟的形象;德國方面增設液化天然氣站並修訂國內法律,希望能藉此逐步降低對俄羅斯的管道能源依賴。
李大中教授則由美國在衝突發生前與後的作為、拜登本身的考量與美俄歷史視角的差異,分析拜登政府的政策考量與意涵。戰前美國與北約的立場皆是堅持烏克蘭主權領土完整,警告普丁並同時進行繁複的外交斡旋。俄國對烏採取特別軍事行動後,美國則是以懲罰性手段為主。值得注意的是,美國此次制裁行動不以聯合國為名義,美方雖提供金錢與武器裝備,但針對烏俄衝突仍採取非常謹慎的態度。此外,在拜登的思考上,由於危機而讓俄國成為美國及各國的假想敵,使美國得以重塑全球領導者的形象,更加體現出北約的重要性與價值。第三,美俄對於冷戰結束後的歐洲秩序有重大差異,俄國認為北約五次東擴是西方陣營步步進逼,而美國則從柯林頓總統開始,採擴大交往外交政策,認為北約東擴理所當然。
張登及教授則聚焦大國政治,並由地緣政治的角度切入,強調國際政治行為者的命運受到國家規模大小、空間與位置的影響,在這個條件下即反映出烏克蘭的重要性,烏克蘭的地理位置使俄國面臨其國內改變,反應異常強烈,而烏克蘭選擇加入西方陣營又與冷戰後大國權力排列組合變動有關,因為俄國的衰弱,烏克蘭才敢於展示加入北約的意圖。烏俄危機的發生,使美國成為最大受益者,也使冷戰後歷經同盟漂流的北約重新凝聚;然烏俄危機的爆發也說明了烏克蘭可能成為歷史上第二個巴爾幹。另外,張教授也提及中國與印度在此次危機中重要的角色,中印兩國作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,在危機中的表態都十分中立。
會場提問集中在烏俄情勢中,中國所扮演的角色及該危機對台灣的啟示。楊三億教授認為,北京對烏俄雙方採取模糊策略,同時就克里米亞認同問題因事涉領土主權,因此北京態度相當謹慎。而烏克蘭作為夾在強權中的中小型國家,歷任總統不斷在親歐與親俄間擺盪,過去10年投入高軍事成本,卻也導致風險越來越高。高佩珊教授從中國外交部強調斡旋而非調停的態度出發,認為中方在國內二十大舉行之際,要維持相對低調克制的態度。李大中教授回應指出,中方在聯大的棄權票可以被解讀成「理解俄羅斯的安全顧慮但不為此背書」的行為,但同時也在度量若發動對台戰爭而面臨國際壓力,中國大陸自身承受度能有多高?此外,鑑於俄羅斯爭戰陷入膠著,中方可能從中學習必須以接戰即決戰,以及戰事開打後不顧形象的危險性,是台灣需要注意的。張登及教授認為烏俄危機對中國而言是短期的紓解,使中國免於受美方貿易戰、冬奧外交抵制、科技戰等全方面的針對,因為烏俄危機轉移了美國放在印太戰略的注意力。
中華民國國際關係學會以推動國際關係研究為宗旨,為非營利之社會團體 ,於2007年9月8日正式成立,以作為提供國內國際關係學者與科系彼此之間的溝通橋樑、與國際相關學會與會議活動的聯繫管道、推動國際關係學術發展與研究討論的論壇場所、以及促進國際關係教學研究與教育推廣的整合機制。更多學會活動可參見學會網站,http://cht.rocair.org.tw/。